媒體聲音
◇“公交找人”的啟示
前不久,重慶推出“響應公交”服務。市民通過“響應公交”微信小程序選擇出行人數、上車站點及出行目的地等信息后,系統就會自動匹配車輛。
《人民日報》評論說,“響應公交”不僅有利于滿足部分區(qū)域市民剛性、量小、不集中的出行需求,也為公交公司破解客流量下降、運營成本高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。從“人等車”到“車接人”,背后是公共服務理念的轉變。今天,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期待已從“有沒有”轉向“好不好”。要交出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,必須推動公共服務的觸角向細處、深處延伸。
◇放開參保戶籍限制,釋放人才流動紅利
1月7日,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印發(fā)的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(試行)》正式公布,明確提出全面取消在就業(yè)地參保戶籍限制,并要求各地區(qū)不得在戶籍、地域、身份等方面設置影響人才流動的政策性障礙。
《北京青年報》評論說,長期以來,社保一直與參保人的戶籍深度捆綁,這讓一些身處異地的參保人繳存社保需要兩頭奔波,并出現社保關系轉移接續(xù)的困難,造成社保斷繳。此番發(fā)布的《指引》是對民眾關切的及時回應,彰顯了濃濃的政策善意。這對減輕參保人負擔、促進人才順暢流動、終結社保代繳亂象,具有多重積極意義。
◇警惕“斷親”話題侵蝕社會溫情
每逢春節(jié)前夕,一些賬號就會拋出年輕人“斷親”的話題,從一個網帖出發(fā),將某個人的隨感放大為普遍現象,進而得出“年輕人開始斷親了”“一代人開始拉黑親戚了”等結論。
《北京日報》評論說,與春節(jié)的團圓氛圍相比,一些不快到底是不是主流?網友所言的“斷親”,是期待更多邊界感和包容度,還是真的打算“老死不相往來”?無視喜樂融融,專盯矛盾摩擦,這本身就有失公允。親情、愛情和友情,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力量來源,也是一個社會和諧運行的重要精神支撐。廣大網友要擦亮雙眼、保持理性,別被一些炒作者帶到溝里。
(陳曦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