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在那里,自由在攀登者心里
這是一本讓人震撼的書。
非虛構文學作品《比山更高:自由攀登者的悲情與榮耀》(宋明蔚著,上海文藝出版社)講述了一群鮮為人知的孤勇者的故事。死磕未登峰、開辟新路線,登頂、下撤,幸存、遇難,成功……這些孤勇者以自由之名,在冰川、巖壁、雪峰上,用血肉之軀和生命意志標注著人類的精神原點,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攀登傳奇。
自由攀登,又叫阿爾卑斯式攀登(簡稱阿式攀登),是指在攀登過程中,不借助任何器械之力,單純依靠登山者自身能力完成一條攀登路線。在這種情況下,安全帶、繩索等技術器材只能被用作保護攀登者,卻不能當作借力攀爬的工具。
過去20多年,我們更熟悉另一種攀登,主要在企業(yè)家和精英階層之間流行。他們花著不菲的費用,報名參加商業(yè)登山隊伍,然后沿著架設好的攀登路線,在向導的引領下,背著氧氣瓶一步步邁向世界最高峰。
這是一種似乎被規(guī)劃好的攀登,這種攀登的主基調(diào)是成功、宏大敘事、財富故事、不斷攀升的紀錄……
另一類幾乎誕生于同一時期的攀登敘事卻有著截然相反的基調(diào)。這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攀登者,有人大學肄業(yè),甚至高中輟學;有人辭去高薪工作,甚至居無定所……但他們都有一顆自由攀登的心。
他們不想去攀登那座世界最高峰,他們鐘情的是川西的邛崍山、四姑娘山等,因為他們只想聽從自己內(nèi)心的聲音選擇路線;他們不喜歡熱鬧、扎堆的集團作戰(zhàn),而更愿踽踽獨行,輕裝簡從。他們當然渴望登頂,但不以登頂結果為導向,而更享受探索的樂趣。未知的冒險,無窮的挑戰(zhàn)和前所未見的自然風光,才是他們內(nèi)心的快樂之源。
正因為選擇了自由攀登,死亡成為自由攀登者無法規(guī)避的人生命題。惡劣的天氣、恐怖的雪崩、體能過度損耗、失溫、任何微小的操作失誤,都可能奪去自由攀登者的生命?!懊恳幻巧秸叨枷M涝谏缴?。每一名登山者又都不希望死在山上?!?/p>
過去20年來,國內(nèi)的自由攀登者只有寥寥幾百人,卻可能是死亡率最高的一類運動群體。遇難者的平均年齡只有31歲。死亡的身后,最受傷的還是那些逝者的親人,和那些愛著他們的人,這是自由攀登者永遠也無法與自己和解的原罪。
2014年在四姑娘山幺妹峰遇難的自由攀登者柳志雄,生前有句座右銘:“如果什么意外發(fā)生讓我丟了性命,那不是個悲劇,因為我在做我所熱愛的事,睡覺前想到明天還會做自己愛的事,那是一種恩賜?!?/p>
這就是自由攀登者的自由精神——我的攀登我作主,我的生命我負責。
自由攀登者不是瘋子,不是不熱愛生命,不是不熱愛家人和愛他們的人,但他們依然會聽從自己內(nèi)心的聲音,原因或許也沒有那么復雜,自由攀登是能夠彰顯人類生命力的最好、最強表達方式之一,其中有勇氣、有想象力、有堅持與熱愛,也有極致的快樂,還有人與自然的搏斗與融合。
中國自由攀登的精神源頭在哪里?在作者看來,它誕生在2008年4月的一天晚上。兩名大學生嚴冬冬、周鵬在參加了一次大型團體登山活動后,心中涌起了對于另一種攀登風格——阿式攀登的渴望。嚴冬冬向周鵬提議,“自己搞幾座山,試一下阿式攀登”。他還提議兩人組成一個組合,名為“自由之魂”。自此,中國自由攀登者在通往悲情與榮耀的道路上,前赴后繼。
為什么要登山?100年前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失蹤的英國登山探險家喬治·馬洛里的回答是:因為山在那里。為什么要自由攀登?我能想到的回答是:因為自由在每個攀登者的心里。
紀念死亡的最好方式是活著,紀念攀登者的最好方式是繼續(xù)攀登。所以,歲月如流,100年過去,山還在那里,攀登者依舊。